Banner

南極生態

南極大致可依陸上的動植物分布分成三大區域,計有離南極較遠的亞南極島嶼(Sub-Antarctic Islands)、包括南極半島西岸及一些近岸島嶼(如南雪特蘭群島)的海洋性南極地區(Maritime Antarctica)、以及南極半島西岸以外的大陸性南極地區(Continental Antarctica)。

亞南極島嶼(如南喬治亞群島)氣候不算太嚴苛,雨/雪量亦相對充沛,因此能生長著茂盛的植物,但不包括樹木。主要植物包括草本植物、苔蘚、地衣 、蕨類(羊齒類)、海草以至一些開花植物等。海洋性南極地區的植物種類較少,主要是苔蘚和地衣,但也長有兩種開花植物。大陸性南極地區則只能維持種類稀少的苔蘚和地衣。

南極植物都有著能適應惡劣環境的設計,例如有些苔蘚能在 -2.5°C 下如常進行光合作用,有些地衣甚至更能在低至 -17°C 下進行光合作用。南極一些冰川上像被染上了一層帶紅的顏色,上面長了一種適應了直接在冰上生長的水藻。

依附著這些植物生長著很多無脊椎動物(invertebrates),包括小蝨、各式蟲類、蝸牛、雙翅類飛蟲等。

海中生態

環繞著南極大陸是沒有明確定義界限的南大洋(Southern Ocean)【註】「南大洋」指南極幅合帶(Antarctic Convergence,又稱南極鋒Polar Front)以南的海洋,並沒有固定界線,有人乾脆捨棄這稱呼而把太平洋、大西洋和印度洋直接延伸到南極便算,這也不算是錯。 [X],那裡有著至今仍未被完全瞭解的、錯綜複雜的海洋生態系統。

矽藻(diatoms)和海藻(algae)等單細胞浮游植物(phytoplankton)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,它們是一些海中單細胞動物(protozoa)和素食食物如磷蝦(krill)、橈腳類動物(copepods)、被囊動物(salps)等的美食,死後分解的有機物質又養活了無數的細菌。細菌本身也會成為單細胞動物的食物,病毒亦依附細菌而生。病毒分解後放出有機物質,沉澱到海床上成為海星、管蟲、 海膽、海綿等生物的食物之源。

素食食物是南極地區上層動物的食物來源,當中最為人注意的是南極磷蝦。據估計,南極地區的磷蝦量多達六千萬至一億五千萬噸。牠們通常聚集在一起,各式魚類、魷魚、鯨魚、企鵝、海豹等輕易便能捕獲得到。

近年研究發現,被囊動物能間接「回收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,最終把碳沉澱到深海,在全球碳循環及深海生態中扮演其中一個重要角色。海裡的 細菌亦能製造出一些硫化物,能促進濕氣成雲下雨,並反射部分太陽幅射返回太空,起到降低地球氣溫和維持水循環的作用。南大洋產生的這類硫化物佔全球產量的 17%,對全球天氣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
南極魚類種類只佔全球的千分之六,牠們大都發展出一些適應南極環境的特殊功能,例如血液中的防結冰功能讓牠們生活於零度以下的水溫。大多數南極魚類屬於 30 厘米身長以下的較小品種,只有少數能長至 1.5 米長。

魚類和魷魚是企鵝、海豹以至海鳥的食糧,企鵝甚至海豹本身又會成為較大的豹斑海豹(leopard seal)和殺人鯨(orca)的獵物。大型動物死後,屍體為吃腐動物及細菌等分解,完成生態循環。

結語

當然以上只是一個極簡化的南極生態概述,仔細詳述恐怕非我所能。事實上,科學家對南極生態的認識可能也只算是一知半解。唯一肯定的,是南極生態跟全球生態、氣候和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,不容遭受人為破壞。

相關網頁

《南極生態》- 本頁留言

注意:除標明 <站長> 的留言外,其餘的回應皆為留言者的個人意見和資料。

留言 讚好謝謝!

你的名字 *
你的回應 *
你的評分
最差 1 2 3 4 5 最好
你來自
你的電郵
你的網頁

注意:留言或回應只用作個人旅遊經驗分享、對這網站的意見或相關的旅遊查詢。與此無關、不法、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,恕不另行通知。